主頁   http://sunfc.school.hk/ch  
中國歷史
 名詞解釋

1.    儒家:東亞(中日韓越)的思想體系。自漢武帝起,儒家成為官方學術,歷時二千年;儒家注重教化,士人須研讀經典,如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主張內聖外王,國家應由品德和才學兼備的君子來統治。忠孝節義、三綱五常、正名等,是儒教的核心價值。

 

2.    華夷之辨:中國人的文明優越感。中國自視為天朝上國、禮義之邦,是天下的文明中心,周邊部族被視為蠻夷及化外之民。華夷的判別標準是儒教和衣冠禮制,並非基於血統,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的說法。唐代華夷觀念淡薄,宋代較強。

 

3.    朝貢體系:古代東亞的國際關係及貿易體系。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周邊國家如朝鮮、越南等,是中國的保護國,稱為藩屬。藩屬向中國稱臣納貢,中國則給予冊封賞賜。

 

4.    貿易逆差:在國際貿易上,假若一個國家的進口貨品總值大於出口總值,出現赤字,就稱為“貿易逆差”或“入超”。如果出口大於進口,就稱為貿易順差或出超。如出口與進口相等,則是貿易平衡。

 

5.    銀貴錢賤--明清兩代以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平民須以銅錢兌換白銀交稅。中國海外貿易長期順差,市面白銀充足。但在清代中期,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白銀短缺令價格急升,平民要用較多銅錢換銀,無形中多交稅款。

       

6.      君主立憲:仿效英國,名義上保留國君,作為虛位元首,象徵國家的統一;實際上以國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掌握制憲、立法和政治等權力。政府首長(首相)由國會多數黨派的領袖擔任,定期改選。

7.      共和政體:不設君主,由民選的總統及國會掌握政治權力。美國由民選總統擔任政府首長,與國會互相制衡,屬於總統制;由國會多數黨派執政的國家,屬於責任內閣制。

8.      革命:以武力推翻現有政府,建立新政權,並創立新的政府體制,稱為革命。保持政府體制不變,推動漸進的政策變更,稱為改革。

9.      帝國主義:大國運用軍事征服等不同手段,對別國領土、政治或經濟取得控制權。如建立殖民地,擴張領土,或支配別國的資源及市場。

 

請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5.01 或 Netscape 4.7 以上瀏覽
最佳瀏覽解像度為800 x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