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http://sunfc.school.hk/ch  
中國歷史
 DBQ漢武帝+國共內戰ANS

 

參考答案

 

a

i   根據資料一,在答題簿內寫出A代表的名稱。(2分)

 

A:西域(2分)

 

ii  根據資料二,在答題簿內寫出B代表的名稱。(2分)

 

B:匈奴(2分)

 

iii 資料三對漢武帝的統治有甚麼評價?試根據資料加以說明。(4分)

 

✽ 評價:資料三對漢武帝的統治持負面的評價。(2分)

根據資料三說明:

漢武帝窮奢極侈、橫徵暴斂、營建奢華的宮殿、迷信鬼神、使民生凋敝,這些用詞都為貶義,可見負面的評價。(1分)

資料認為漢武帝統治時期的行為,如對內營建宮殿、對外征伐四夷等與暴君秦始皇無太大分別。(1分)

 

iv 承上題,資料一和資料二對理解題(a)(iii)的評價有甚麼作用?試根據資料一、資料二和資料三加以說明。(6分)

 

✽ 作用:能補充說明漢武帝征伐四夷、開拓邊境的史實,有助引證a)(iii)在民生方面的負面評價。(2分)

 

✽ 根據資料一說明:資料一反映了漢武帝對外征伐後的結果,間接反映武帝征伐匈奴、西域的規模。由資料可見,秦朝時的疆域明顯較西漢時小;漢武帝透過征匈奴、大宛等多場戰爭,把西域地區也納入西漢的勢力範圍,並且建立了河西四郡,版圖大為擴張,說明了資料三所指「對外征伐四夷」的具體結果。版圖擴大後又要增加駐守各地的兵力,從資料所示的版圖擴展幅度,可以想見百姓所承擔的兵役因而大增。另外,資料一反映西漢對外擴張的規模,是多次戰爭的成果,這導致漢武帝後期民生凋敝。簡言之,資料有助論證題(a)(iii)在民生方面的負面評價。(2分)

 

✽ 根據資料二說明:資料二反映了漢武帝為了征伐四夷之一的匈奴而役使民力的具體情況。根據資料二,每一次征伐匈奴都差不多牽涉到五十萬人,每次的損害都極為嚴重,例如十四萬馬匹出塞只有三萬南歸,而且單單征伐匈奴已經有八次之多,補充了資料三所指漢武帝對外征伐,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導致民生凋敝的具體情況,並引證了題(a)(iii)在民生方面的負面評價。(2分)

 

v  漢武帝的對外政策對西漢具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試根據資料一、資料二和資料三,並援引史實加以分析。(6分)

 

✽ 正面影響:擴大西漢版圖及打通與西域的交通,使漢朝聲威遠播。

✽ 根據資料一論證:漢武帝的對外政策擴張了西漢的版圖,甚至把西域也納入其勢力範圍之內。(1分)

✽ 援引史實分析:漢武帝的對外政策,一改漢初以和親、互市等換取和平的做法,改為主動出擊匈奴,不但重振漢朝的威名,還成功地驅趕匈奴,解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又派兵遠征大宛等地,建立了漢朝於西域的威信,把漢代勢力範圍擴展至西域,亦開啟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及文化交流,使西域的貨物及宗教等得以傳入中國。(2分)

 

✽ 負面影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影響西漢經濟發展,破壞西漢的民生。

✽ 根據資料二論證:漢武帝每次征伐匈奴,都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死傷率極高,對漢朝造成破壞,使民生凋敝,百姓飽受壓迫,起而為盜賊,危害漢朝的統治。(1分)

✽ 援引史實分析:屢次征伐四夷耗費大量金錢,使自文、景之治累積而來的國庫也逐漸空虛。漢武帝為了支持其對外政策,不惜推行新經濟政策,以鹽、鐵、酒專賣、算緡、告緡等措施,增加政府收入以支持軍事行動,卻使商業受到打擊,社會中稍為富有的人更往往因告緡等措施而破產,而且措施也有與民爭利之嫌,可見漢武帝的對外政策不利西漢的經濟發展。(2分)

 

b

i   根據資料四,在答題簿內寫出人物X的名稱。(2分)

 

蔣介石(2分)

 

ii  資料四的作者對人物X的舉措持甚麼態度?試從漫畫找出一項證據,並援引史實加以說明。(4分)

 

資料四的評價:資料四的作者諷刺蔣介石召開國民大會的舉措。(2分)

✽ 根據資料四說明蔣介石一方面拿着「國民大會」的橫額,宣告召開國民大會;但另一方面卻乘坐寫有「進攻延安」的大炮,作者以此諷刺蔣介石口是心非,表面和談,實際上是在準備進攻中共根據地延安。/

資料四漫畫中,蔣介石與國民黨的要員坐在「進攻延安」大炮上,大炮壓在不少衣衫襤褸的人民之上,作者以此諷刺蔣介石只口談召開「國民大會」,但為消滅中共,忽視中國人民抗戰後生活困苦的問題,反而令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任選一項,每項2分)

 

iii 資料五的講者對於政治協商會議有怎樣的期望?試根據資料五加以說明。(4分)

 

講者蔣介石希望在政治協商會議上獲得確實的成果。(1分)

✽ 根據資料五內容引證:蔣介石呼籲與會者要大公無私,顧全國家的利益。各黨派要放下各自的利益,以國家的利益為依歸。(1分)

✽ 說明:蔣介石希望透過政治協商會議呼籲各黨派,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應以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應犧牲他們的提案,並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以成就國家的團結,從而得到確實的成果。(2分)

 

iv 資料四和資料五就國民黨在國共和談的態度,有甚麼不同的記述?(2分)

 

資料四認為國民黨表面支持和談,實際上企圖以武力消滅中共;資料五指國民黨誠心誠意以和談解決問題,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黨的利益。(2分)

 

v  承上題,有人認為資料四的說法較資料五恰當。試從兩則資料的性質和相關史實,加以解釋。(8分)

 

✽ 從資料四性質解釋:資料是由民間畫家所繪畫的作品,目的是諷刺國民黨表裏不一的中共政策。資料四的畫家可不受國民黨的影響,較自由地發表對於國民黨的看法。(2分)

✽ 從資料五性質解釋:資料是蔣介石的政治協商會議開幕詞。蔣介石作為當時國民政府及國民黨的領袖,礙於國內反戰聲浪,斷不能發表堅決拒絕與中共和談的言論。此外,開幕詞本身也具有為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宣傳的作用,蔣介石因而在演講中展示國民黨在和談中的誠意。因此,資料五礙於具政治宣傳的目的,有誇大國民黨誠意的可能,較不恰當。(2分)

✽ 根據史實解釋: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國共雙方始終堅持己見,不肯讓步,使許多問題未能達成協議。會後,國民黨不願與中共分享權力,中共也拒絕把軍隊交予國民黨,雙方均未能落實會議中的決議。而且,在政協會議舉行期間,國共兩黨的軍事衝突日趨激烈,使政治協商會議中的決議成為空談,國共停戰協議宣告失效。在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國共兩黨的軍隊就東北地區的管治權爆發激烈衝突。由於國民黨以為一年內就可肅清中共軍隊,因此拒絕讓步,雙方最終爆發內戰。如果國民黨真如資料五所言願意為國家利益放棄一黨的利益,又豈會因東北問題而輕言進攻中共,卻不盡力尋求和平解決的可能?因此,資料四認為國民黨表裏不一,表面尊重和談,實際上卻意圖「進攻延安」以消滅中共,較資料五的內容符合史實,也更為恰當。(4分)

 

 

請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5.01 或 Netscape 4.7 以上瀏覽
最佳瀏覽解像度為800 x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