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書院
級別: 中三
閱讀理解(四)
閱讀下面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 上海 杭州,或廈門 香港 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是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江南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散長著兒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落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在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捲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郁達夫《故都之秋》節錄
1. 下列哪一項不是文章裏提及江南和北國的秋天的分別?
溫度的高低 天空的顏色 空氣的濕度 欣賞秋天的方式
2. 文章中特別提到江南的秋,用意是
反襯北國的秋天。
讓讀者認識江南的秋天。
證明自己長期居於江南,熟悉江南。
批評江南的秋天沒有秋意。
3. 文中的第一段主要想說明
作者去北平的過程。
世界各地都有秋天。
北國秋天的特點。
作者要回鄉。
4. 下列哪一項的描述是不正確的?
秋蟬是北國的特產,到處都有牠們的啼唱。
作者認為蘇州、杭州和香港的秋天不夠秋意。
北平家家戶戶都飼養蟬。
北平的市民閒話秋涼。
5. 作者從哪些角度描寫北國的景色?
視覺、嗅覺和聽覺
視覺、嗅覺、觸覺和聽覺
視覺、味覺、觸覺和聽覺
視覺、嗅覺、味覺和聽覺
6. 下列哪一項是北國秋天裏槐樹的特點?
形狀像花
落葉不多
踏在落葉上使人覺得清閑
給人的感覺很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