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關注事項的成就與反思
本學年因社會事件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影響面授課的日數,以致很多計劃或活動未能全面開展,加上本學年的「持分者問卷調查」和「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APASO)亦因停課關係而未能處理,所以關注事項的成就與反思只能作有限度表述。
關注事項 (一): 透過課程的規劃、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推廣及全方位學習的經歷,培養學生自律守規及正向人生態度。
目標
成就
加強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成為自律守規的學生。
Ø 自律守規比賽和班際守時比賽只能在上學期舉行,效果良好。
Ø 正向人生周順利完成,邀請樂隊到校演唱歌曲,透過攤位讓同學寫下感恩字句以表揚學生,學生亦主動參與,氣氛良好。
Ø 停課期間,班主任擔當重要的聯繫角色,利用手機即時通訊群組或電話不時與學生溝通,關顧他們在家的學習情況,輔助個別有需要的學生。
Ø 在進行網課期間,校務處職員每天以電話聯絡家長,跟進缺席學生的情況,並要求學生按老師的指示完成網上功課。
Ø 學校向學生發放網上實時學習指引,指導學生上課應注意事項和禮儀等。
反思
Ø 由於個別班級的學生在使用手機即時通訊群組有些偏差行為,所以建議班主任與班內學生訂立「即時通訊群組約章」,以加強學生之間能互相尊重,並竭力保障同學私隱的意識。
強化尊重他人,關愛別人。
Ø 迎新周於由社工進行「入班活動」,新生能加快熟悉中學生活及認識校園。
Ø 在「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的跨專業團隊支援下,6位同學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效果理想。
Ø 停課期間,各班主任每星期1次以電話關顧或跟進學生的情況。當中,部份班主任能識別出個別學生在情緒或家庭經濟方面的援助需要,並運用既有機制轉介輔導老師或社工跟進,並協助申請經濟援助。
Ø 停課期間,蔡茵茵副校長統籌職學小組老師,每星期以電話關顧中六學生面對學業、公開試的壓力和情緒,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輔導及支援。
Ø 仁愛堂家庭及青少年服務部特別為學生及家長推出的兩條支援熱線,協助他們處理情緒及各類型問題。
Ø 學校社工報告顯示,情緒及精神健康問題仍是學生的主要困擾,所以學校在下學年仍需繼續關注學生的情緒及精神健康。
Ø 受持續的社會事件影響,學校更加需要鞏固和諧關愛的校園文化,增強師生間的溝通、接納及互信,加強學生的歸屬感。
Ø 跨境學生因未通關而長期未能回校,老師或社工可增加以實時視像方式了解學生於網課期間的生活狀況和困難,並作適當的輔導和支援。
關注事項 (二): 善用電子工具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並提升學生學習自主及延展學習的能力。
各科在過往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電子教學及學習模式發展,鞏固學生多元學習的能力。
Ø 全體老師在停課期間緊守崗位,充分利用不同的模式(例如:Google classroom、eClass、youtube video、附上語音講解的PPT和錄製視像講解等),並擬訂實時視像上課時間表,每天以四節課為限,提供空間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應付家課及進行小組延伸學習。時間表設定有助學生更有規律地學習,維持良好的作息習慣。
Ø 中六學生按畢業試考試時間表(有關擬卷老師每天 8:00am 上載試卷)自行下載試卷,並限時作答,完成後再上載Google classroom或電郵給相關老師,老師批改後以網上形式講解試卷。
Ø 學校向教師及學生發放網上實時教學及學習指引(包括:使用方法、守則、上課注意事項及禮儀等),有助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Ø 學校擬訂停課期間的家課指引,平衡各科的家課量,又要求各科記錄發放網上學習材料的情況,以便校方在有需要時跟進。
Ø 本屆中學文憑試考生為第二屆一條龍學生,入學時的差異較大,但經過各項照顧差異的措施和師生的努力,中學文憑試的成績尚算理想,中文科的2+率為87.3%(全港平均為85.9%),5+率更高達12.7%(全港平均為10.2%%);英文科的2+率為83.3%(全港平均為79.9%),5+率為1%;數學科的2+率為86.3%(全港平均為81.4%),5+率為6.9%;通識科的2+率為95.1%(全港平均為87.6%),5+率為3.9%。
Ø 據醫學專家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未必能完全解決,資訊科技組和多元學習策策略組可以搜尋或開發更多教學軟件、apps和網上資源,幫助老師面對「新常態」,以電子教學作為面授課堂的補充。
有系統地推動及落實資優及STEM教育,讓有潛質學生發展所長。
Ø 雖然因疫情停課,但香港資優學院的資優選拔及培訓仍可繼續進行,本學年有 11 名同學獲選參加香港資優學苑的資優培訓計劃。
Ø 數學科、化學科、物理科、生物科、地理科、經濟科、電腦科在停課期間成功運用香港教育城的網上試題庫以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Ø 透過檢視google classroom的課業所見,大部份學生能夠在停課期間持續學習,自學表現不錯和認真做筆記。
Ø 受疫情影響,校本資優人才數據庫只進行初步數據搜集,下年度全力執行。
Ø 初中主科的課程分層安排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全面完成,數學科的奧數課程、中文科及英文科的課程仍需要作出調整。
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需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Ø 停課期間,老師與學生及家長保持密切聯繫,除利用電子通告發放訊息,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通過在開學已建立的手機即時通訊群組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在家學習的情況。
Ø 學校亦積極照顧少量跨境學生,在規劃使用電子平台收發課業、進行網上實時教學等,亦能關注他們的需要。
Ø 學校為有需要學生準備上網卡和流動電腦裝置,妥善照顧學生的需要。
Ø 班主任、學生成長支援組成員、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緊密聯繫,持續跟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例如進行面談、與家長分享支援他們在家學習的方法,並部署復課後的支援和考試調適等。
Ø 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率領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和教學助理為相關學生提供了很多學習上及情緒上的支援,負責處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社工能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輔導及協助學習多樣性學生的效果良好。
Ø 為了強化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下年度可試行「課堂支援」策略,由專責人員陪伴個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上課,作個別支援。
關注事項 (三): 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劃與持續發展。
建構教師專業標準,持守專業信念,反思專業發展規劃的優次。
Ø 學期初舉辦「香港教師專業標準參照」分享會,作為開啟老師專業發展的反思文化,以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老師反應正面,大都同意個人專反思的重要。
Ø 雖然受疫情影響,原有的教師發展計劃未能落實,但在停課期間,學校把握契機,加快電子教學的發展步伐,迅速成立「電子學習支援」專責小組,探討停課期間支援學生學習的策略,從技術支援、教師培訓、行政支援及硬件設備安排等各方面,為教師及學生進行網上實時教學做了充足準備。
Ø 專責小組考慮到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起步點不同,邀請相關經驗較豐富的教師就如何製作教學短片、為簡報加上旁白等,錄製教學片段供其他教師參考, 又舉辦工作坊指導教師使用網上會議應用程式的方法,增加教師使用不同電子教學工具的信心和技巧;小組亦安排教師、教學助理及資訊科技支援人員提供技術支援。
Ø 定期發放有關資優培訓的教師課程,鼓勵資優組老師參加。
Ø 強化以「T-標準+」描述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並鼓勵老師參與有關「教師專業角色、價值觀及操守」及「本地、國家及國際教育議題」兩大範疇的專業發展課程/活動。
Ø 老師必須開始思考以電子教學作為面授課堂的補充,並調整教學策略,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促進者,推動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建立欣賞和關愛文化,燃亮教師「樹人」的使命與「任重道遠」的承擔,配合學生成長的需要,培育學生品格。
Ø 安排部份老師到賽馬會「生命.歷情」體驗館,反思生命價值與意義,提昇個人心靈的層次,發揮「以人為本」精神,陪伴學生成長。
Ø 雖然受疫情影響,原有的教師發展計劃未能落實,但在停課期間,老師仍透過實時視像會議彼此聯繫,商討多元化的方案,持續跟進有不同學生的需要。
Ø 為減輕老師的行政工作,學校安排行政支援人員每天跟進學生出席率,讓老師有較多空間施教和關顧學生成長的需要。
Ø 在施行網課前與學生訂立指引,包括使用方法、守則、上課注意事項及禮儀等,幫助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