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事項的成就與反思
本學年仍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面授課日數減少,就算後來恢復面授課堂,亦只限於半日課,所以一些在午間和放學後的活動未能開展。
關注事項 (一): 鞏固和諧關愛的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正向的生活態度。
目標
成就
加強培育學生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成為自律守規的學生。
Ø APASO《道德操守報表》顯示,學生在所有項目(承擔、道德操守、不放縱生活態度、堅毅、自我控制)的平均數高於全港常模。
Ø 持分者問卷顯示老師、家長和學生對成長支援的觀感分別為3.8、3.9和3.8。學生對學校氣氛觀感的平均分為3.9。
Ø 超過80%受訪學生同意特別班主任節讓他們對「網絡欺凌的成因及影響」有更多的認識及了解。75%受訪學生滿意或非常滿意是次班主任節的分享。
Ø 超過70%受訪學生同意課堂的線上討論、分享及回饋等互動可幫助他們學習相關主題。
Ø 79.4%家長表示學校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74.2%學生表示學校積極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
Ø 在「正向人生」週,每位初中學生獲發「正向挑戰」小冊子,而高中學生亦透過班主任的訊息分享,獲得小冊子的電子版。學生透過閱讀小冊子的正向內容,並完成各個挑戰項目,以換取禮物。社工事後就學生參與活動的成果進行討論,從而深化學生正向的價值觀,效果理想。
Ø 雖然受疫情及時間表影響,原定的活動次數略為減少,但所辦的活動均能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德育節填寫心意卡、班群約章、新生攻略、國家憲法日和國家安全教育日早會分享和展板等。
反思
Ø 雖然76.5%家長認為學校能使他們的子女自律守規,但只有61.3%學生認為同學能自律守規。學校在培育學生自律守規上仍可繼續強化。
Ø 受半日實體課的影響,部份活動未能開展,下年度可以再安排。
推廣中華文化,強化尊重他人,關愛別人,鞏固和諧關愛的校園文化。
Ø APASO《人際關係報表》顯示,學生在關愛、交際能力和尊重他人等項目的平均數高於或非常接近全港常模。《自我概念報表》顯示,學生在所有項目(情緒穩定性、整體、誠實/可靠、數學、親子關係、外貌、英語)的平均數高於全港常模。
Ø 持分者問卷顯示,86.6%家長表示本校學生尊敬老師;82.1%家長認為他的子女與同學相處融洽;74.6%家長指出老師關心他的子女;82.4%家長同意他的子女喜愛學校和86.8%家長樂意讓子女在本校就讀。77.4%學生表示尊敬老師;82.6%學生認為和同學相處融洽;71.7%學生同意老師關心他們;71.7%老師表示學校的課外活動能擴闊學生的學習經歷。由此可見校内的和諧關愛文化已經形成。
Ø 在校園內不同的範圍展示五四運動胡適、蔡元培金句、中華金句,並於三樓走廊設置中國歷史專櫃,讓學生在課餘時間近距離觀賞不同的文物模型,推廣中國文化。
Ø 部份學生受逆情影響而需常留在家,缺乏社交及與社區聯繫,個人發展受到一定限制。隨著逆情緩和,學校可多安排群體活動,擴闊學生的生活體驗。
Ø 部份跨境學生因未通關而長期未能回校,由於無法與同學、老師或社工面對面接觸而更易產生孤單無助感,建議下年度為跨境學生配對已回校上面授課的同學,以一對一的方式彼此關心和支援。
Ø APASO《國民身份認同及全球公民報表》顯示,高中學生在所有項目(對國家的義務、對國家的情感、全球公民、對國家的態度)的平均數低於全港常模。學校可配合《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在下學年制訂和落實《維護國家安全及國家安全教育相關措施工作計劃》,以維護安全有序的校園學習環境,並增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培育他們成為守法的良好公民。
關注事項 (二): 強化網絡及電子學習平台,按學生的學習需要及多樣性,致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所長,從而建立學習自信。
各科在過往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電子教學及學習模式發展,鞏固學生多元學習的能力。
Ø APASO《獨立學習能力報表》顯示,學生所有項目(學術情感、學術探究、學術檢視、學習自我概念、自我完善、尋找協助、目標設定)的平均數高於全港常模。《學習能力報表》顯示,初中學生所有項目(創意思考、明辨性思考、解難技巧、時間管理)的平均數高於全港常模。
Ø 多元學習策略組向老師示範如何在google classroom中展示不同學習/預習方法(例如:視頻、google form及提供課外延伸學習材料予學生課後自習)。
Ø 電子學習支援小組在教職員會議上介紹電子教學點子(例如:google doc、google form、Jameboard、Good note、錄製教學視頻方法等),並推介不同教學程式或軟件,鼓勵老師靈活運用,幫助學生鞏固多元學習的能力。
Ø 教師發展組安排不同學術範疇的電子教學工作坊,80%以上老師同意科本電子教學工作坊對其任教科目有幫助。
Ø 學校購置8塊電子白板和為老師購買Good note版權,以推動多元化的學與教模式,提升學與教果效。
Ø 老師透過whatsapps群組分享電子教學及教學支援,全學年達8次。
Ø 多元學習策略小組製作書籍推介視頻,並在復課後的閱讀節上播放。透過e悅讀計劃增訂50本書至150本,並設立全級必讀之書,推動學生每年閱讀三本電子書。部份學生獲頒發e悅讀計劃獎品2次,以資鼓勵。
Ø 受面授課堂減少影響,以致老師對「學生能主動學習」、「學生經常認真地完成課業」和「學生喜愛閱讀」的評分較疫情前有所下降。
Ø 雖然學生對學習的觀感較疫情前有少許提升,但家長和老師對學生學習的觀感仍有所下降。
有系統地推動及落實資優及STEM教育,讓有潛質學生發展所長。
Ø 香港資優學院的資優選拔及培訓不受疫情影響,仍可繼續進行,本學年有5名同學獲選參加香港資優學苑的資優培訓計劃。
Ø STEM組與教育大學合作安排中三級跨科課程,主題是疫情下的STEM創意及解難 – 製作自動洗手液機(科學科教導病理學;資通科教導編程;設計與科技科教導設計及製作;數學科教導估算及量度)。
Ø 部份學生不受疫情影響,仍努力參加比賽,寓比賽於學習,例如:8位同學參加全港氣墊船編程設計比賽、8位同學參加環保處舉辦之「昆蟲酒店」設計比賽、10位同學參加工程師協會舉辦之「全港青少年3D家居」編程設計比賽和18位同學參加教育局舉辦之「未來工程師」編程設計比賽等。
Ø 教學助理每月帶領同學拍攝STEM實驗短片,並將短片放上youtube及校網(已超過7段),以引發其他同學對STEM的興趣。
Ø 8位同學獲本校提名參加大專院校(城大、中大、理工及侵大)資優課程。一位同學已成功完成中大物理系的資優課程(學校資助),並取得證書。12位同學已完成中大、城大及嶺大舉辦的STEM及資優課程(政府資助)。
Ø 受疫情影響,校本資優人才數據庫仍未能全面進行數據搜集。同樣,學校未能為傑出領袖學生舉辦英語交流團。
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需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Ø 由專責人員陪伴個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上課,作個別支援,總人次達18次,全年共122課節,效果良好。
Ø 特殊教育需要支援組為2022 DSE考生向考評局申請考試調適,獲批加時。
Ø 社工團隊在各級提供專業輔導及小組服務,效果良好。
Ø 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購置專業器材,計有:5部讀屏用筆記簿型電腦及配件、1部語音轉換用MacBook及配件、2套FM機配件、1枝點讀筆及3本相關書籍。
Ø 善用網課經驗,推行ZOOM朋輩輔導──中二中文口語溝通計劃,75%參與學生表現進步。
Ø 本屆中學文憑試考生為第三屆一條龍學生,入學時的差異較大,但經過各項照顧差異的措施和師生的努力,中學文憑試的整體成績良好,平均科目及格率(2+)為91.9%(全港平均數為85.5%),平均科目優良率(4+)為34.5%(全港平均數為36.4%)。16個學科的及格率皆高於全港平均及格率,其中10個學科的及格率高達100%。中文科的2+率為92.7%(全港平均為87.8%),英文科的2+率為78.9%(全港平均為80%);數學科的2+率為92.7%(全港平均為81.3%);通識科的2+率為97.2%(全港平均為88.6%)。
Ø 只有37.7%學生表示對學習充滿自信;57%學生同意經常自動自覺地學習。下年度仍需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習慣和建立自信。
關注事項 (三): 優化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劃,建立以「T-標準+」描述的專業階梯,以配合學校發展的需要。
協助教師檢視個人學習進程及需要,以「T-標準+」來反思專業發展需要。
Ø 持分者問卷顯示,81.2%老師表示學校有清楚的發展方向;83.0%老師同意學校按發展方向有策略地制訂發展計劃,而80.9%老師表示認同學校的發展方向。91.3%老師同意學校積極向教師、學生及家長匯報自評結果。89.6%老師表示科組主管能有效檢視科組工作成效;85.4%老師同意科組主管能有效帶領科組工作; 79.2%認為科組主管能推動教師專業交流及協作。
Ø 「教師專業成長反思」分享會的反應正面,老師同意個人專反思的重要,教師發展組能藉分享會開啟老師專業發展的反思文化,以提升專業水平。
Ø 教師發展組除介紹「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的網上專業標準參照評估測量工具外,也參照此標準制定校本教師專業角色反思,以供老師使用。90%曾使用校本反思工具,提升個人的專業發展。
Ø 教師發展組已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例如:電郵及WhatsApp群組),發放校外有關教師持續進修的資料及新高中的教育資訊,供老師選擇合適的課程/講座報讀。
Ø 仍有20.8%老師認為學校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對他們的工作沒有太大的幫助;10.7%不同意學校的專業交流風氣已形成。
Ø 部份老師反映仍不太了解「T-標準+」,教師發展組可在下年度強化校本培訓,並於網頁內提供相關連結及資訊,以供老師隨時參考。
Ø 因疫情緣故,同儕觀課未能開展。下學年可按需要而引入視像(zoom)觀課。
建立欣賞、關愛的文化,燃亮教師「樹人」的使命與「任重道遠」的承擔,配合學生成長的需要,培育學生品格。
Ø 老師能配合學生成長的需要,積極培育學生品格。例如:80.9%老師同意學校積極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72.9%老師表示學校推行的訓輔工作能配合學生的成長需要;74.5%老師同意學校能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發揮領導才能;70.8%老師認為學校能幫助學生發展與人相處的技巧。
Ø 90%以上老師同意在開課前安排「情報收集站」能有助掌握學生的資訊,讓老師可以盡快為有需要的學生給予適切的支援。
Ø 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於每次教職員會議內分享學生需要,以喚醒老師的樹人使命與任重道遠的承擔,並鼓勵老師積極參與相關的培訓課程。
Ø 85%半以上老師同意「教師加油站:Team能量」活動能增進彼此的欣賞機會及發揮團隊精神。
Ø 教師發展組安排「優秀教師選舉」,並提名獲獎教師參與「第26屆表揚教師計劃」,肯定老師的付出和優秀表現。
Ø 因教育心理學家身體抱恙,多次延遲,危機演習工作坊終未能舉行。下學年可按需要而安排危機演習,提升全體老師在處理危機事件時的應變能力。
Ø 部份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下學年可加強精神健康的培訓,以支援學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