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事項的成就與反思
重點發展項目一: 提升學生的自省能力,無懼人生挑戰。
目標
|
成就
|
深化學生的品格(包括:自律、自主、自制和誠實)培養。
|
Ø APASO《道德操守報表》顯示,學生在所有項目(承擔、道德操守、不放縱生活態度、堅毅、自我控制)的平均數皆高於全港常模。《自我概念報表》顯示,學生在所有項目(情緒穩定性、整體、誠實/可靠、數學、親子關係、外貌、英語)的平均數皆與全港常模相若。
Ø 在持分者問卷中,教師和家長對成長支援的觀感皆上升0.1,分別為3.9和3.8。學生對成長支援的觀感則較去年上升0.2至3.8。78.1%家長認為學校能幫助他們的子女養成良好品德,較去年上升13.1%;76%學生認為學校積極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較去年上升13.2%。
Ø 定時以短訊形式通知家長有關學生的紀律表現,效果良好。雖然學生出席率與去年相若,但學生的違規情況則較去年改善,例如:沒有學生被記大過,被記小過和缺點人次分別由去年的9次和42次下降至今年的2次和18次。
Ø 環保領袖生除宣傳節約能源和環保信息外,還定期檢查課室整潔、廢紙回收、垃圾分類及綠化校園等情況。學校獲得環境運動委員會頒發「校園綠『惜』午膳大獎」卓越獎(中學組)。
|
|
反思
|
|
Ø 雖然學生同意能自律守規的百份率較去年上升14.9%,但仍只得62.5%,學生的遲到人次亦較去年上升3.6%。反映學生的品格培育仍需關注。
Ø 老師反映在加強輔導的同時,也應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建議校園服務令恆常化和有系統地廣泛推行。
|
目標
|
成就
|
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
Ø APASO《對學校的態度報表》顯示,高中學生除在「機會」一項略低於全港常模外,其餘所有項目(成就感、經歷、整體滿足感、社群關係、師生關係)皆高於去年的平均數和全港常模。
Ø 在持分者問卷中,雖然家長對學校氣氛的觀感維持在3.8,但老師和學生對學校氣氛的觀感則較去年上升0.2,分別為3.8和3.9。77.9%學生認為與同學相處融洽;77.2%家長表示樂意讓子女在本校就讀;92.1%老師同意師生關係良好。
Ø 學校提供40項課外活動,涵蓋學術、體藝、興趣及服務。學生樂意出席校內的班際活動和校外的校際比賽,為出賽的同學打氣。88.2%(較去年上升11.4%)老師認為學校能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發揮領導才能;82.3%(較去年上升7.3%)老師同意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68.9%(較去年上升13.1%)同學積極參與課外活動;77.9%(較去年上升13%)學生認為透過參與學校課外活動能獲得更多學習機會和生活技能等。
Ø 學生積極參與義工服務,全年共97項(較去年增加54項),總服務人次為410(較去年增加173人次),總服務時數為2,942.5(較去年增加1,253小時)。
|
|
反思
|
|
Ø 雖然只有5.7%學生不同意喜愛學校,但表示喜愛學校的學生只佔68.3%,其餘的為中立。反映仍可強化少部份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
目標
|
成就
|
建立正向人生的態度。
|
Ø APASO《人際關係報表》顯示,初中學生在所有項目(關愛、交際能力、尊重他人、分享、社交行為、支持)的平均數皆高於去年和全港常模。高中學生除在「支持」一項輕微低於全港常模外,其餘項目的平均數皆高於去年和全港常模。《動力報表》顯示,初中學生在所有項目(聯繫、競爭、努力、稱讚、社群關係、社會權力、作業和獎勵)的平均數皆高於全港常模。高中學生除在「作業」一項輕微低於全港常模外,在其餘項目的平均數皆高於去年和全港常模。
Ø 持分者問卷顯示82.4%老師認為學校積極幫助學生建立價值觀,較去年上升14.5%。
Ø 增設「操行分」的加分項目,有助鼓勵學生的正面行為。被讚賞有好行為的人次由去年的38次增加至今年的234次。
Ø 已經與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建立定期會議的機制,在系統、教師和個案三個層面上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
|
|
反思
|
|
Ø APASO《對學校的態度報表》顯示,學生負面情感的平均數仍較去年和香港常模為高。《身心健康報表》顯示,學生「測驗焦慮」的平均數仍較去年和香港常模為高。舒緩學生壓力值得關注。
Ø 《自我概念報表》顯示,學生在「情緒穩定性」一項的平均數略低於全港常模和較去年下降,加上學校社工報告顯示,精神健康類諮詢人次仍然佔據首位,所以學校仍需關注學生的情緒及精神健康。學校可繼續參加「尊重生命,逆境同行-好心情@學校」計劃,並參加「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由跨專業團隊協助學校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
Ø 雖然已舉辦不同的家長講座及活動,鼓勵家長身教言教,協助家長提升正向人生的態度,但家長的參與率仍有待提升。
|
重點發展項目二: 善用電子工具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並提升學生學習自主及延展學習的能力。
目標
|
成就
|
完善電子學習的學習環境。
|
Ø 校園內網絡已優化,網速已提升,絕大部老師滿意網絡的穩定性。
Ø 所有老師都能熟練使用Google及微軟Office365的電郵及雲端服務,在存取電子教材和發放教學資訊時更具效率。
Ø 已更換部份電腦(設計與科技室10部及602室30部)和5部課室投影機。
Ø 所有老師都已習慣使用電子表格借用電子器材和提出技術支援要求。
Ø 已優化伺服器和增購新版本軟件,支援師生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學與教活動。
Ø 已完成新的檔案儲存系統(ONE DRIVE)設定,並為所有教職員建立帳號,舊系統將可於下學年被取代。
Ø 已更換八達通系統,提升考勤和收取費用的效率。
|
|
反思
|
|
Ø 部分教室電腦速度較慢,學校在資源許可下逐步更換新電腦和提升網速。
Ø 部份教室投映機的影像質素有待提升,學校在資源許可下逐步更換新投映機。
Ø 由於特別室大樓沒有wifi 覆蓋,所以在實驗室內未能有效使用iPad進行學與教活動,建議在特別室大樓加設wifi 發射點或增設流動wifi。
Ø 向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申請「在教育領域運用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計劃沒有被接納,學校可考慮向優質學校發展基金(QEF)申請改建設計與科技室,完善設備,強化STEM教育的推廣。
|
目標
|
成就
|
加強教師使用電子學習工具的教學策略和技巧。
|
Ø 課堂觀察顯示,老師已開始習慣使用電子學習工具協助學生進行預習或增加課堂互動性,例如有494人次曾借用i-pad上課,使用情況較去年有所增加。部份科目及個別老師已嘗試以電子平台取代部份恆常課業。
Ø 老師填寫的電子學習問卷顯示9.1%(較去年增加 100%)老師曾在課堂教學上使用4次apps,而曾使用5次的老師則有31.8%(較去年增加 67%)。
Ø 通識及生物科已採用電子工具進行戶外學習活動,而數學科則在數學遊蹤內加入電子學習元素。
Ø 持分者問卷顯示,96.1%老師表示常與學生檢討他們的學習情況,讓他們知悉學習表現和進展;84.3%老師表示在課堂上經常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94.1%老師表示課堂氣氛良好。
Ø 網上試題庫學習平台效果理想,相關科目的老師樂意使用。
Ø 初中電腦科採用電子課本,並增設實驗考試,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能有顯著的幫助。
|
|
反思
|
|
Ø 為減輕老師落實電子教學的工作壓力,學校可延續向香港教育城購買各科歷年的網上版公開考試題目。
Ø 由於老師在放學後的工作比較繁忙,所以工作坊的出席率並不理想。資訊科技組可轉以個別教授的方法及上載自學教學Apps短片來協助有需要的老師。
Ø 部份能力稍遜的學生未必能夠配合利用電子學習,電腦科老師可在上電腦課時教授學生如何使用不同的apps進行學習活動。
|
目標
|
成就
|
善用電子平台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包括:資優培訓及補底措施。
|
Ø 已成立資優發展小組,80%資優組成員曾出外參加相關講座或培訓最少一次,並推動學生參加香港資優學苑的網上學習課程。40多名學生曾參加資優學苑的網上資優課程。
Ø APASO《學習能力報表》顯示,學生在所有項目(包括:創意思考、批判性思考、解難技巧、時間管理)的平均數皆高於全港常模。
Ø 透過參與康文署的「反串熱辣音樂劇」英語音樂劇實踐計劃,培育英語資優學生的效果非常理想,學生的公開表演大獲好評。參與計劃的學生在使用英語的信心明顯增強不少。
Ø 強化英文科每周使用英語花園的頻次後,學生參與三名外籍英語老師安排的活動人次大幅增加,他們使用英語學習的信心亦有所增強,所以中學文憑考試英文科的平均及格率達83.9%,其中口語(speaking)的及格率(Level 2)更高達88.7%,Level 3、Level 4和Level 5 的百分率皆高於去年。
Ø 增聘的社工能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輔導及協助學習多樣性學生的效果良好。專業服務者提供的報告顯示,有關學生表示安排對他們有幫助和成績有進步。
Ø 聘請大學生校友為成績稍遜學生提供課後支援的效果良好。
Ø 各科老師利用午膳和放學時段為有需要的學生補課,所以2018年中學文憑考試的整體成績不錯,平均科目及格率89.3% (全港平均數為 84.8%)。
|
|
反思
|
|
Ø 雖然學生認為經常在課餘閱讀課外讀物的百份率大幅提升了17.2%,但只佔整體的60.6%,所以透過閱讀來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仍有提升的空間。下年度可增設「飄書」架和推廣電子閱讀,鼓勵學生閱讀。
Ø 在資優學生培育方面,下學年可多鼓勵中一至中五學生參加國際性的英文考試,以鼓勵尖子作自我挑戰。
|
目標
|
成就
|
善用電子平台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
|
Ø APASO《獨立學習能力報表》顯示,除「好奇」一項外,學生在所有項目(包括:學術情感、學術探究、學術檢視、學習自我概念、自我完善、尋找協助、目標設定、閱讀策略、策略性求助、控制學習環境、學習計劃和學習的價值)的平均數皆高於全港常模。
Ø 在持分者問卷中,家長和學生對學習觀感的平均數分別上升至3.4和3.6。
Ø STEM先導計劃推展至兩級,有助推動課程的統合及跨科合作,效果良好。教育局支援隊對本校團隊的回饋正面,並邀請他們公開向其他中學作經驗分享。從老師的回饋中得知,參與STEM先導計劃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所提升。
Ø 透過課業檢查及觀課所見,大部份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維持學習動機,自學表現不錯,做筆記認真。
Ø 數學科在圖書館內擺放不同的習題,鼓勵學生按程度自行練習,效果良好。
Ø 2018年中學文憑考試的整體成績良好,平均科目及格率 89.3%(全港平均數為 84.8%)。增值報告顯示本校提升學生成績的措施和策略具成效,核心四科和最佳五科的「九位數」為6。核心四科和最佳五科的增值得分是全港得分最高百份之二十五的學校(即第75百分位數至第95百分位數之間),補底工作已有一定的成效。
|
|
反思
|
|
Ø 在持分者問卷中,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觀感平均數維持在3.0,仍是在10個項目中最低。老師對學生在「主動學習」、「喜愛閱讀」和「認真地做功課」的看法較為負面,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仍需關注。
Ø 只有50%學生和49.5%家長表示學生懂得自動自覺地學習,反映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仍需加強。
|
重點發展項目三: 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劃與持續發展。
目標
|
成就
|
持守專業信念,規劃專業發展。
|
Ø 在持分者問卷中,老師對專業發展的觀感分別為3.4,與去年相同。只有19.6%老師不同意學校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對他們的工作很有幫助;60.8%老師認為學校的專業交流風氣已形成。
Ø 老師對學校課程和評估的觀感較去年上升0.2至3.9。80.4%老師同意校本課程目標及政策清晰;80.0%老師認為學校能有效調撥資源支援各學習領域課程的推行。
Ø 老師對教學觀感的平均分高達4.1。98%老師認為在課堂上經常因應學生的學習進度調節教學內容和策略。
Ø 教職員樂於持續進修,參與工作坊、研討會和培訓課程達104人次。
Ø 九成以上老師同意資優教育講座內容適切個人需要,且能掌握有用的知識和技巧。八成以上老師認為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可應用到實際工作裏。
Ø 參加「i-Journey」的老師於教師發展日分享交流經驗與所見所聞,拓闊其他老師對SEN學生的需要與支援之法。
Ø 已優化教職員資料申報表和更新教職員手冊,讓所有老師更容易和具體掌握教職員的專業守則。
Ø 社工安排了3次「培養學生正向人生的價值觀」小組遊戲及2次資源分享(分別為「青少年抑鬱症你知多少?」及處理網絡欺凌-教職同工備忘),幫助老師在專業上多元發展。
|
|
反思
|
|
Ø 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平台已在本學年首次啟用,有助規劃專業發展,但系統使用的順暢度仍待改善。
Ø 老師在「校外進修自助登記系統」以google form形式紀錄個人專業培訓情況,記錄形式宜配合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平台,減免重覆輸入資料的流弊。
|
目標
|
成就
|
善用多元教學策略與電子工具,提高學與教的效能。
|
Ø 資訊科技組已為老師製作10部使用電子設備及學習系統的影片,以備老師隨時使用。
Ø 在電子教學支援組大力推動下,通識科已可善用電子教學。其他老師也嘗試實踐以電子工具進行學與教活動,例如:歷史科老師採用Nearpod教學;中文科老師利用VR播放影片,提高學生寫作的投入感;科學、地理、中史、設計與科技及視藝科利用Google Classroom提供影片或學習材料,讓學生課前預習或課後重溫,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
Ø 邀請友校梁國豪助理校長主講「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工具照顧學習多樣性」,為教師提供更多的電子教學工具。
Ø 教務會議的紀錄顯示,潘懷陽老師多次就多元教學策略與電子工具作分享和討論,並鼓勵其他老師嘗試。
Ø 科務會議的紀錄顯示,老師都能善用電子工具,配合運用校内測考成績統計、全港性系統評估、中學文憑試報告和統計來分析學生的強弱。
Ø 已將課業檢查及觀課考績表格電子化,方便同儕紀錄及查閱資料,促進教師在課業檢查及觀課後進行具體的交流。
|
|
反思
|
|
Ø 資訊科技組可為老師製作更多教學影片,以支援老師電子教學。
Ø 周年檢討時顯示,老師認為電子教學備課需時,欠缺電子教學教材。建議在教師發展日開設更多電子教學的工作坊,多安排電子教學資源分享。各科老師亦可分工準備各單元教材,供每年教學使用。
Ø 電子考績系統已試用,大致順利,但仍需要改善,例如考績系統的界面未能與紙本的觀課表配合,建議調整電子觀課表的界面。電子課業檢查表需要教師輸入,易出現錯誤,建議在界面上能有學生、班別的選項功能等。
|
目標
|
成就
|
同儕互建,推動教研風氣。
|
Ø 持分者問卷顯示老師對學校氣氛的觀感較為3.8,較去年上升0.2。80.3%老師同意在本校工作有滿足感;78.4%老師認同學校發展方向;認為教職員的士氣良好的百分率較去年上升21%。
Ø 教師參加校外的工作坊/培訓課程(與電子教學相關)共17人次,對推動電子教學很有幫助。
Ø 資深科主任的公開課效果良好,能推動互相觀摩風氣。
Ø 教師發展組安排不同老師作分享,例如:潘懷陽老師分享「電子教學實踐的經驗」、張子高老師分享「如何善用手機結合電子媒介以提升教學效能」、林江老師分享「中文科使用電子教學的效能」等。此外,教師發展組亦安排以KLA為本的專業發展,例如:中文(Kahoot)、英文(Application in IT)、數學(iPad)、通識(EDUVENTURE X)、科學、資訊科技、PSHE、藝術教育 (Application in Ipad–Iclass & Keynote),達到同儕互建的效果。
Ø 中文、英文、數學、通識、中史、視藝、地理等科目已於科務會議或共同備課內進行課業分享會。
Ø 校長和副校長(教務)分別於教職員會議和教務會議時分享相關的統計數據,幫助老師檢視教學效能。
|
|
反思
|
|
Ø 雖然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觀感由去年的3.5上升至今年的3.8,但只有55.8%學生同意老師經常為他們安排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反映老師在進行共同備課時可更多考慮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
Ø 下年度可強化分科的教師發展活動,以推動科組的協作。另外,同科老師之間亦可多分享電子教學的軟件或資源,推動電子教學進程。
|
我們的學與教
為了貫徹設落實三年計劃,本年學與教的目標是善用電子工具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並提升學生學習自主及延展學習的能力;善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帶動學生積極學習。
為實踐辦學理念,並配合學校發展及學生需要,學校於本學年繼續設立電子習支援組(e-learning support team),成員包括副校長(學與教)、各個學習領域代表、教師發展組代表及資訊科技主任,透過定期會議及各學習領域代表在科內的推動,全力發展電子學習。學校繼續開設教師電子學習培訓班及製作網上教師自學apps示範短片,再配合調整及剪裁課程,增設各類活動,務求令學生可以更有自信地學習,為學習奠下良好基礎。為進一步推廣電子學習,下學年計劃將電子習支援組升格為電子學習委員會,強化統籌及支援。
經過多年努力,學生普遍已養成課堂摘錄筆記習慣。在這基礎上,各學科已制定及實行科本摘錄筆記要求,協助學生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全校貫徹推行五大教室常規、五常法及善用教室日誌的評分及評語,有助班主任跟進各班學習情況,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能。教師發展組繼續推行同儕觀課及設立公開課,推動教師間互相學習及觀摩的風氣。
確立完善行政架構,統籌全校學與教發展
由副校長(學與教)兼教務主任、資訊科技主任、閱讀推廣主任組成「學與教部」,統籌全校學與教的發展。透過學習領域主管會議及科主任會議,定期讓各學習領域主管及科主任了解學與教的發展情況,共同參與制訂學與教範疇的政策和措施,並貫徹執行。
課程及評估
學校課程完備,開設的初中科目能與高中課程順利銜接,「學與教部」不斷留意各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適時進行課程剪裁,並透過測考調適來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初中各科試卷在擬題上除分高、中及達標的程度外,中文、數學、電腦及科學科更設挑戰題,配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高中課程主要針對公開考試模式而設計,除公開考試科目外,學校亦有計劃地安排早會、周會及課外活動予學生,以豐富他們的其他學習經歷。定期舉辦學術周,例如:人文學科周、科學周、通識周及STEM周,增加學科的趣味性,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中一至中五級每年均有兩次統測及考試。中六級則根據公開考試模式進行定期的科本評估、九月的温習測驗、一次統測及模擬試,培養學生定時温習的習慣,加強學生學習動機及跟進他們的學習成效。中六各科皆設「課後提升班」及「試前強化班」,以深化其學科知識,從而增強其學習自信及自我學習能力。學校亦邀請畢業生回校分享各科的「摘5**心得」,讓應屆中六學生能及早掌握公開試的要求。
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學校貫徹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的目標,以跨學科推動英語學習委員會(Language Across Curriculum Committee)統籌初中跨科英語學習活動。委員會有系統地支援在初中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科學科、電腦科及推行英語延展活動的科目(數學科、地理科及歷史科)。
為了進一步支援語言微調政策,由2013-2014學年開始,初中增設由專責老師任教的「跨學科英語課」(LAC),老師悉心設計30多篇「跨學科的英語閱讀材料」,題材有趣,包括科學科、電腦科、歷史科及地理科,配合相關的寫作訓練及定期默書,有系統地強化學生的英語詞彙及寫作能力。LAC科任教老師不時修訂、增刪英語閱讀材料的篇章,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有關措施整體成效理想,屢獲外界肯定,負責老師曾多次獲教育局邀請向其他中學分享本校推動英語學習的成功經驗。本學年繼續在午間推行LAC Speaking games,大部份學生積極參與,有助鞏固學生在「跨學科英語課」所學,亦能提升學生英語的口語能力,但由於下學年資源所限,故未能再繼續聘請LAC教學助理,午間推行LAC Speaking games將要暫停,科任老師亦已決定增加電子學習元素及將LAC定為初中的考試科目,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及温習動力。
在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方面,除增聘外籍英語老師外,逢周二設全校英語日、十二月舉行學術嘉年華、舉辦英語周、為中三學生設 「早上與外籍英語教師閒談」 (Morning Chat)、安排中五學生在早會負責「每日一字」、為中六學生安排英文科午間口語練習等活動,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與基督教宣道會大埔堂合辦中二及中三「英語補習計劃」,為英語成績稍遜的學生提供支援。
本學年參與文化日的「反串熱辣音樂劇」英語音樂劇實踐計劃,本校與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合作,挑選二十多名中三至中五學生,為他們提供專業的音樂劇培訓課程(包括聲樂和舞蹈等),加上本校英文老師細心指導,全體參與同學在7月15日於屯門大會堂演奏廳上演英語音樂劇《仙樂飄飄鬥一番》(The Sound of Music meets The King & I),同學在台上充滿信心和揮灑自如的演出,令到場支持的百多位師生印象深刻,讚賞不絶。
各科定期進行自我檢視,分析及改進學與教策略
各科定時進行科務自評、測考檢討及課程討論,提升學與教的效能。資訊與科技組製作成績統計表,讓各科組老師透過分析校內成績。各科亦透過分析公開試成績、增值數據及全港性系統評估等表現,評估學習成效,讓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在教學上作出相應的調整。
四個核心科目定期舉行共同備課節,提升學與教質素
四個核心科目定期舉行共同備課節,檢視課程及評估的落實情況,作出合宜的修訂;又透過共同研究教學難點及同儕觀課,探討更有效的教學法,以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及優化教師教學,達至教學相長的效果。本學年教育局為中文科進行焦點視學,對老師的付出均予正面肯定,而中文科老師亦已按報告的建議完善中文科發展。
善用資源,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及推展資優教育
各科採用通達教學法,以持續性評估瞭解學生的弱點。老師能以調適課程及評估方法,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英文科以分班及分組的方法來達至小班教學,初中中文及英文兩科採4班分5組的上課模式,按學生能力採用不同程度的學習教材。學校運用額外資源,於高中的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都安排小班授課,減低師生比例,既增強師生互動,又方便照顧不同需要的學生。透過課程的調適,老師把課程分為核心、延伸及高階三個層次,能力稍遜的同學只需完成核心部分;為成績稍遜的學生開設英文增潤班;初中中文、數學、電腦及科學的考卷在100%外,增設20%的挑戰題;中二及中三的英文試卷,更會按學生的程度及英語能力設兩套試卷,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並鞏固學生的英語根基;推動合作學習的策略;增加「平時分」的比重至30%,強化持續評估;制訂「擬卷指引」,明確規定一般問題佔40%、延伸題目佔40%、高階思維題目佔20%,以考核不同能力的學生;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評估調適,包括加時及考試場地的安排等,有秩序地安排老師參與教育局舉辦的相關訓練及培訓,準確地掌握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訂立有效的措施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
中文、英文及數學三科為各級尖子提供拔尖課程及活動,培育優秀學生,邀請他們出任學術領袖生,協助成績稍遜的同學,強化他們的自信心和營建追求卓越的學生群體。學校積極推薦資優生參加香港資優學苑的資優培訓計劃,讓在數學、科學、人文學科及領導才能的學生獲得有系統及長足的培訓。本學年約有40多位中一至中四的同學成功報讀香港資優學苑的網上學習課程,課程包括香港經濟、古生物、天文及數學。高中各科也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拔尖或補底的課程,提升及鞏固學生的學習。
發展及推動STEM教育
本學年在教育局校本支援組的協助下,除完善上學年的中二級STEM課程外,本學年主要發展中一級的數學科、科學科、電腦科及設計與科技科進行有系統的課程統整,在課程內及課外活動發展 STEM 教育。透過定期的備課、觀課、檢討及與教育局專家分享及指導,教師及學生均獲益不少。本學年本校同學多次被邀請出外參與STEM活動推廣,例如:明報舉辧的商校同行計劃,同學們在科科園擧行的活動日表現獲得社區人士大力讀賞;在大埔中心擺設STEM攤位,服務社區;吳少祺校長及負責STEM老師亦於2018年7月份獲教育局邀請於馬鞍山青年會書院向其他中學分享本校發展及推動STEM教育的成功經驗等。
從閱讀中學習
學校一向著力推動閱讀。中一至中五均設中文閱讀課,讓學生閱讀中文書籍。英文閱讀節方面,初中學生於「跨學科英語閱讀課」閱讀跨科英語材料,高中學生則於星期四早上閱讀報章或由英文科提供的材料。圖書館協助學生訂購報章,包括《明報》、《星島日報》、《南華早報》、《POSTIES》、《信報通識》和《經濟日報通SIX》,讓學生了解社會時事、關心社會及拓闊視野,既可配合通識課程的需要,亦能幫助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推廣組為中一級及中二級增設「推薦書目」,並設閱讀獎勵卡,設金、銀和銅獎,獎勵借書量達標的同學,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及擴闊閱讀層面。本學年繼續設立讀書會,透過定期聚會,讓一班喜愛閱讀的同學互相分享閱讀心得,增強閱讀氣氛。
閱讀推廣組繼續積極與各學科合作,促進校園閱讀文化,例如:舉辦2次大型書展、安排學科專題書展、邀請作家游欣妮女士到校分享、與「書送快樂」合辦回收二手書計劃、舉辦「423世界閱讀日」活動、推行全方位閱讀計劃、鼓勵同學參加教協普及閱讀計劃、推出閱讀護照、參加Reading Alliance Reading programme及Poems and Monologues programme、在學校網頁上載「好書推介」和「好書分享」等。下學年閱讀推廣組計劃推行 E-READING計劃、在圖書館放置iPads及在各班設漂書櫃,進一步推動閱讀的風氣。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在資訊科技支援學與教方面,學校已為每位老師提供一部手提電腦,並增聘資訊科技技術員,全面支援老師善用資訊科技教學。資訊科技組與電子學習小組緊密合作,提供電子教學培訓及上載網上教師自學apps示範短片,協助老師於課堂內使用電子學習設備,提升學與教效果。電子學習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學年借用iPad 上課有494人次,使用率較上學年有所增加。從老師填寫的電子學習問卷中(收回44份),直至2018年4月26日9.1%(較去年增加100%)老師曾4次使用apps在課堂教學,使用5次或以上的老師則有31.8%(較去年增加 67%)。資訊科技組已將現存的實體系統虛擬化,完善雲端系統,充份利用google classroom,優化內聯網和e-Class系統,提供更穩健的網絡資源,便利老師共享教學資訊或材料。
各科教師透過e-Class及學科網頁鼓勵學生在課餘進行多元化的延伸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學校在課餘開放電腦室,鼓勵學生善用資訊科技設備來進行自學,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進行持續性學習。本學年已有130部iPads,不少科目(例如:中文科、英文科、數學科、通識科、歷史科、地理科、電腦科及體育科等)都嘗試在課堂上使用電子書或電子學習apps。老師主動報讀不同科目的電子學習工具的工作坊,並在組內分享所學,效果良好。
專題研習
中一至中三以通識科為專題研習主幹。通識科有系統地在中一和中二級按年滲入專題研習元素,並在中三全級進行境外考察,前往深圳參觀市內的科技及城市發展,認識中國的現代化及大灣區的發展。為了幫助學生在高中通識科的獨立專題研習選擇題目,通識科安排學生參加不同活動及參觀,包括:參觀立法會、高等法院、終審法院、綠匯學苑等,豐富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
建立學習社群
隨著新學制的落實,「學與教部」和教師發展組繼續緊密合作,不斷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學習社群及鼓勵各科老師積極參加科本的專業交流活動及分享會。教師發展組按不同的需要舉辦多元化之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以豐富教師的涉獵面。
在關顧和支援老師方面,推行新老師啟導計劃,以個人啟導形式,由具經驗的同科老師及同班班主任承擔新老師的啟導工作,以二對一方式,協助新老師在各方面的適應,融入學校的文化,維繫團隊精神。
我們對學生成長的支援
整體支援策劃
學校重視學生的成長,副校長(學生支援)統領學生成長支援組、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德育及公民教育組和課外活動組,定期舉行會議,按學生的實際需要釐定主題。本年主題為「德智兼修.美善並求」,目標清晰明確,全校以此為基礎策劃活動,教育學生自重互愛,忠誠信實,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正確的生活態度。
學校適時及恰當地公開表揚學生的良好行為或表現,並於學校網頁發佈學生在不同領域獲取的佳績,肯定學生的表現,營造正能量的氛圍。
訓育及輔導
學校有策略地為學生提供預防性、發展性和補救性的訓育及輔導計劃和活動。
預防性方面,實施雙班主任制,每級委派兩位成長組老師支援班主任處理學生事務,並定期舉行班主任聯席會議,分析學生所面對的困難和問題,討論如何支援不同需要的學生。本年度學長舉辦的活動包括:中一迎新周──知心茶聚、午間棋類活動、教授中一同學結領帶及寫手冊的方法、為中六同學打氣──派發熱飲快閃活動、學長年終嘉許禮等。
健康校園政策專責小組,有策略地安排不同活動,有:自律守規比賽、班際守時比賽、校園測檢計劃、《迷惘•戀情》周會、性教育講座、初中護苗教育課程、《Dancing勿擾》預防及處理性騷擾舞台劇表演、《禁煙‧禁毒周》、懲教署「思囚之路」模擬體驗活動、欣賞更生人士主演「大步同心助更生──英雄本色」話劇和「創藝展更新」話劇音樂匯演、懲教署職員主持「奉公守法」講座、大埔警民聯絡主任講解毒品禍害、製作「認識情緒病」展板及攤位遊戲、乘風航、釋放壓力──禪繞畫工作坊等。
這個學年參加「好心情@學校」微型計劃,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20萬,增聘一名半職社工,針對「尊重生命,逆境同行」的目標舉辦活動,以提升學生抵抗及處理逆境能力,以及提供能促進精神健康的方法。本年度舉辦的活動包括:訓練抗逆力宿營、「一頁紙」正向思維漫畫創作比賽、製作「認識正向心理學」展板及攤位遊戲、培訓中三及中四學生成為「好心情大使」、舉辦「正面思維」開心快樂心理健康講座、張貼正向心理學海報等。
發展性方面,學生成長支援組透過兩次訓練營、日常的活動及當值工作,培訓學長和領袖生的自信與承擔,讓他們成為學生領袖,協助老師維持井然有序的校園生活,並幫助有特殊需要學生的學習。針對學生需要,舉辦初中級的紀律學習小組,讓學生認識紀律的重要,藉此建立團隊精神。學生成長支援組與不同科組合辦多元智能活動或比賽(例如:野戰遊戲),又利用「多元智能獎勵計劃」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學校利用賽馬會全方位學習基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讓他們經歷多元的學習體驗。活動包括: 肥皂香薰甜品藝術工作坊、個人面部護理及化妝班、2D蛋糕製作班、韓式裱花盆栽蛋糕工作坊、香港迪士尼樂園一日遊、保鮮花玻璃擺設製作班、銀器首飾工作坊、第46屆香港藝術節 - 美國芭蕾舞劇院《芭蕾小忌廉》、黑暗中對話體驗活動等。
為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和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學生成長支援組每月安排午間活動,計有:學長與你猜燈謎、感恩週–定制感恩卡及信仰攤位、聖誕節活動(派發聖誕禮包)、寫揮春迎豐年、復活節特備節目-「你運我送」復活蛋等。
補救性方面,設立分級學生支援制度。利用個案轉介、訓輔會議及升輔組的支援,讓有需要的學生得到更有效及全面的幫助。每級的成長組老師支援班主任,定期召開個案會議,跟進及輔導個別有行為偏差的學生。
德育及公民教育
學校運用多種策略推行價值教育,如協調老師參與,靈活運用課時,恰當分配和善用資源等。課程和活動均以學生為中心,全面而均衡,涵蓋重要價值教育元素,如道德教育(十大品格班際壁報比賽、集會禮儀、家長品格評審制等)、公民教育(每月升旗禮、捐血日、午膳播放時事新聞、參與大埔良好公民選舉等)、健康教育(完善教室清潔比賽、預防成癮行為講座、反吸煙及賭博講座、張貼各類政府衛生資訊等), 以及環保教育(班際資源回收比賽、綠化校園、自備餐具和邀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嘉賓張耀隆先生分享「自然災害與兒童」議題等)。
除沿用雙班主任制度和每天15分鐘的班主任課外,德育及公民教育組有系統地安排德育課,並優化早會和周會程序,編訂每周主題,例如:禮貌、勤奮、紀律、自省、專注等,由教師輪流演講,並把內容上載學校網頁,讓學生重温,強化品格教育,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價值觀和道德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德育及公民教育組每年舉辦學生境外考察活動,今年舉辦「新加坡文化考察之旅」,考察當地的都巿建設和參觀大專院校等,開拓同學的視野。此外,德育及公民教育亦組織學生參與新界校長會舉辦的「香港賽馬會四川持續發展項目」香港中學生四川體育及生態學習團,以及「杭州寧波交流之旅」。
課外活動
學校投入大量資源,按學術、體藝、興趣及服務四大類型,開辦39項課外活動及11項領袖生訓練活動,合共50項,讓學生發展多元智能及培養興趣。每一學會由兩名老師帶領,其中13項課外活動更聘請校外專業導師,使學生能得到專業指導和訓練。各學會隔周舉行集會,本年度共舉行13次。除集會外,學會亦進行多元化活動,包括:演辯學會的社際辯論比賽、視覺藝術學會及設計與科技學會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參觀「彼思動畫30年:家+友。加油」展覽、書法學會舉辦新年寫揮春活動、攝影學會前往饒宗頤文化館參觀「當下女孩」攝影展、家政學會舉辦「益生香菌添煮意烹飪比賽」、舞蹈學會在大埔區學校匯展表演舞蹈「懸崖花」、足球隊邀請港超聯球隊和富大埔隊員到校進行友誼賽及教授足球技巧等。部份學會和校隊積極參加各項比賽,並獲佳績(詳情請參閱p.17-20)。
學校透過校內組織及學會安排學生參與校外服務,例如:步操管樂隊多次應邀出席社區活動表演;學生參與義工服務全年共97次,總服務人次為410人,總服務時數為2,942.5小時,活動包括自行籌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義工活動,向校內及大埔區內學生宣揚兒童權利訊息,增加學生對全球難民、戰爭、天災等議題的關注;與大埔扶輪少年服務團協辦「扶輪社區共融嘉年華」、「植樹日」及「塑膠與你」大型展覽,以提倡社區共融、推動環保意識及關注海洋塑膠問題;積極參與扶輪香港超級馬拉松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跑義工服務;公益少年團「中小學生領袖訓練計劃」、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開放日」、青協「鄰舍團年飯」、「大埔山野行」、YMCA「傲翔新世代」及「緬甸海外服務交流團」、大埔區青年網絡「外展訓練」、基督教互愛中心「賣旗」等活動,為區內新來港家庭、少數族裔、基層家庭及有需要人士送上關懷,提升對社區及全球議題的關注。
為配合學校讓學生當主角的政策,學生會幹事會由全校學生一人一票選出。社聯會由四社幹事組成,負責協辦陸運會和舉辦各項社際比賽,包括:球類、歌唱、問答和辯論比賽。
為了提供學生全方位學習的機會,課外活動組統籌大型校外活動,如戶外學習日、陸運會、試後活動、社際比賽、師生比賽等。
升學及就業輔導
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定時發放資訊,配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安排一系列的中三選科輔導活動、11次大學聯招(JUPAS)及非聯招輔導及資訊活動和有系統的資訊,配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安排合適的選科﹝中四、中六﹞,讓高中學生對升學及就業的要求有更實際的認識和體驗。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報考大學,升學及就業輔導組有計劃地幫助學生完成「比賽/活動的經驗及成就」(Other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in Competitions/ Activities, OEA)及「學生學習概覽」(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SLP)。
升學及就業輔導組邀請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和職業訓練局在星期六為中五及中六學生開設「酒店服務營運」和「西式食品製作」應用學習課程。
學校已運用「生涯規劃」津貼聘請「生涯規劃教學助理」,支援全校升學及就業活動。為中三至中五級開設生涯規劃課,增加學生對生涯規劃的認知,並輔助學生進行不同職業性向的測試,以及了解不同行業的資訊。全體教職員於教職員會議通過將於明年運用「生涯規劃」津貼聘請一名學位教師,負責優化生涯規劃課程。
在境外升學方面,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定時提供資訊,並為有需要的學生撰寫推薦書(中文合共21封,涉及9人次;英文合共16封,涉及12人次)和證明書(中文合共6封,涉及6人次)。此外,升學及就業輔導組曾舉辦多次講座和參觀活動,包括:恒生管理學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等,讓學生為升學或就業做好準備。在應屆的畢業學生中,90%學生選擇留港升學,10%學生選擇在内地、台灣或海外升學。本年7位同學成功申請5項校外將獎學金。
家校合作及社區聯繫
自創校以來,學校與家長都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家長教師會由初中級幹事會和高中級幹事會組成,定期召開會議和舉辦活動,促進家長、教師、學校及社區間之聯繫,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相輔相成地發展。家長互選代表成為法團校董,參與學校管理;家教會委任家長代表為「買賣業務監管委員會」成員,幫助學校甄選和監察午膳、校車、小食部、書局及校服等供應商。
家長教師會作為家校合作的橋樑,透過舉行較軟性的活動,加強家校的接觸和聯繫,透過活動時的分享和接觸,進行家長教育。本年度學校與家長教師會聯合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中一迎新日、中一家長晚會、邀請麥何小娟女士主持「如何輕鬆有效地培育正能量子女」講座、與仁愛堂合作舉辦「親子管教的技巧及正向心態」工作坊、新春團拜、敬師活動、大埔區學校聯展、親子遊、以電郵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資訊等。家教會每年舉行舊書和舊校服回收運動,一方面鼓勵建立環保家庭,另一方面支援有需要的家庭。
在社區聯繫方面,學校定期出版《學校簡介》、兩期中文校報《芳踪》、兩期英文校報SunDayz、學生作品集和畢業特刊,加強社區人士對本校的認識。此外,學校設立推廣及接待領袖生,負責接待來賓或到區内學校介紹本校,例如:舉辦學術嘉年華,邀請區內家長、老師及學生蒞臨本校參與學術嘉年華會─英語攤位遊戲設計比賽、孫方中盃新界東學術挑戰賽、新界東普通話競賽等,參與人數超過500人。推廣及接待領袖生的組織工作已上軌道,在首席領袖生的帶領下,學生皆能獨立妥善地完成工作。為了聯繫校友,校友會已正式成立,陳澤熹(現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修讀醫科)為校友校董,參與學校管理,幫助學校發展。
照顧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
學校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具策略地委派老師接受特殊教育的培訓,並成立專責小組,照顧和協助個別有學習多樣性的學生。學生成長支援組釐訂清晰的辨識和轉介程序,協助班主任或科任老師識別有學習多樣性的學生,轉介予學生成長支援組、社工或教育心理學家等,提供專業的照顧和協助。本學年增撥資源,向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外購社工服務,增加一名駐校社工,輔導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幫助他們及早規劃未來。
學校運用中學學習支援津貼舉辦不同活動,活動包括:FPV航拍機、朱古力拉花、四驅車製作小組、小結他班和課後學習班等,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和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此外,學校亦外購言語治療、讀寫訓練和社交溝通訓練等服務,幫助不同學生。輔導助理定期約見有需要的學生,主動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社交情況。透過個別輔導,改善他們待人接物的技巧,擴闊社交圈子,藉此協助學生融入校園生活,重建他們的自信心。
透過學長計劃,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建立社交網絡,讓他們能投入及享受校園生活。推行「朋輩輔導計劃」,由受訓的學長輪流於午膳時間協助學員進行認字及伴讀,協助學習困難的同學提升中文讀寫能力,舒緩學生的焦慮與不安。
學生表現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
2018年中學文憑考試,同學們的整體成績良好,平均科目及格率 89.3% (全港平均數為 84.8%),是歷年第2高,只較去年略低。
成績較為突出的同學包括 :
6A劉智滔 1科5** 級、1科5* 級、1科5級、2科4級 最佳5科26分
6A王雨歌 1科5* 級、3科5 級、2科4級 最佳5科25分
6A馬家曜 1科5* 級、3科5 級、2科4級 最佳5科25分
6A鮑暐凝 1科5* 級、3科5 級、1科4級 最佳5科24分
6A莊承東 2科5* 級、3科4 級 最佳5科24分
6A謝采佃 4科5 級、1科4 級 最佳5科24分
註: 只有 4,074 科次派出 5** 級,佔全港總應考科次的 1.3 %。全港只有3,901人在最佳5科成績(滿分35)取得25分或以上,佔總考生的7.7%。
學生在學業以外的表現
學校每年皆向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推薦在不同範疇表現優異的學生,經過嚴謹的測試和評核後,11位同學分別在數學、科學、人文學科和領袖才能四個範疇表現卓越,獲選參加「資優培訓計劃」,接受有系統的培育。連同過去13年,合共210位同學參加「資優培訓計劃」,在不同的領域得到優質的培訓,絕大部份都能考進大學,有些已經大學畢業,服務社會。2017-18年度獲得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評定為表現卓越的學生名單如下:
人文學科
|
4A陳倩兒、4A余玲瓏、4A蔡紫芸、4B劉寶兒
|
領導才能
|
5B吳漪蓁、5B甘焯茵
|
數 學
|
4C孫珊珊、4A鄭樂謙、4A黃子健
|
科 學
|
4A李靄恩、4A蘇俊雄
|
體育方面,長跑隊的表現尤為出色。在今年的學界越野賽中,連續10年成功蟬聯女子組全場總冠軍;拔河隊在第十一屆全港拔河公開賽勇奪3項冠軍;足球隊在校際足球比賽獲亞軍;閃避球隊在全港中學學界閃避球新秀賽獲亞軍;其他運動員也十分努力,所以本校在學體會大埔及北區分會40所中學中,女子組取得全年總錦標十佳學校獎。辯論隊在「HK Secondary School Debating Competition Second Term Round 1 Inter School Competition」中榮獲冠軍及最佳辯論員,並於第十二屆「善言巧論:全港學生口語溝通大賽」中取得初中組備稿演講項目(普通話)特優獎,表現出色。
學生在各項校外比賽中獲得18項冠軍、15項亞軍、39項季軍和81項優異獎,合共153個獎項,篇幅所限,僅能列寫區際或全港性比賽的獎項,詳情如下:
類別
|
比賽/組織名稱
|
獎項/獎品詳情
|
藝術
|
大埔區第37屆校際舞蹈比賽
|
1項亞軍
|
第54屆學校舞蹈節比賽
|
1項乙等獎
|
大埔區校際歌唱比賽
|
1項季軍
|
第一屆全港中學生首飾設計比賽
|
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
|
體育
|
2017第十一屆全港拔河公開賽
|
3項冠軍、2項季軍
|
中學校際游泳比賽
|
3項亞軍
|
大埔及北區中學分會2017-2018年度校際越野比賽
|
2項冠軍、2項亞軍
1項季軍、10項優異
|
大埔及北區中學分會2017-2018年度校際足球比賽
|
1項亞軍、2項優異
|
2018全港中學學界閃避球新秀賽
|
1項亞軍
|
大埔及北區中學分會2017-2018年度校際乒乓球比賽
|
3項優異
|
新界地域中學校際室內賽艇比賽
|
2項優異
|
大埔及北區中學分會2017-2018年度校際羽毛球比賽
|
2項優異
|
大埔及北區中學分會2017-2018年度校際籃球比賽
|
1項季軍
|
大埔及北區中學分會全年錦標賽
|
十佳學校
|
學術
|
第69屆香港校際朗誦節中文朗誦比賽
|
3項季軍、16項優異
|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資優培訓
|
11項資優生
|
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香港賽區)
|
1項優異
|
國際學科評估
|
1項優異、20項優良
5項良好
|
大埔區校際普通話比賽
|
1項亞軍、1項優異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HEAT ROUND 2018
|
1項良好
|
全港青少年數學挑戰賽2018
|
1項季軍
|
|
全港資優中國象棋比賽
|
1項季軍、1項優異
|
其他
|
棋道盃第八屆全港中國象棋比賽
|
1項優異
|
第二屆「港‧象棋」杯全港中國
|
1項優異
|
2017大埔區傑出學生選舉
|
1項十大傑出學生
11項優異學生
|
第十二屆「善言巧論:全港學生口語溝通大賽」
|
1項特優、7項優異
|
Hong Kong Secendary School Debating Competition Second Term Round 1 Inter School Competition
|
1項冠軍
1項最佳辯論員
|
回饋與跟進
學校創校至今,一直恪守辦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全人教育,締造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並建立良好的自評文化。繼數年前的第二次校外評核後,上學年接受了中文科的焦點視學,綜合兩份視學報告、校内數據、資料及觀察,在上學年舉辦「校本自評」檢討會,於學與教的成效、學生品格的培養和教師發展等不同範疇集思廣益地進行回顧與前瞻,制訂三年發展計劃,在學生品格、電子學習和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劃三個方向發展。這個學年為三年發展計劃的第二年,按照原來的規劃落實相關目標。
在培養學生良好品格方面,學生成長支援組、德育及公民教育組、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和課外活動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刻意安排不同的活動,培育學生自律、自主、自制、誠實和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從「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和學校社工報告顯示,學生的「負面情感」和「測驗焦慮」都需要更多關注,個別學生的情緒及精神健康更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所以下學年學校需要聚焦學生的情緒及精神健康。學校需要尋求更多的校外資源或支援,例如:繼續參加「尊重生命,逆境同行-好心情@學校」計劃,並參加「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由跨專業團隊協助學校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
學與教方面,本校貫徹以「學生為本,有教無類」的宗旨,持續完善學與教的策略及教學模式,務使學生取得最大的學習成效。多項數據顯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力皆高於全港常模,亦建立了良好的摘錄筆記習慣,部份學科拔尖策略成效顯著,成績理想。課堂觀察所得,STEM先導計劃和電子教學取得不錯的效果,參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所提升。惟從在持分者問卷中得知,老師對學生在「主動學習」、「喜愛閱讀」和「認真地做功課」的看法較為負面,而只一半學生承認能自動自覺地學習,反映部份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性仍然較弱,所以下年度可以參加香港教育城的「e悅讀學校計劃(eRead Scheme)」,並在圖書館設置iPads,透過跨平台及多功能的電子書櫃,鼓勵學生閱讀,促進自主學習。
在日常的觀課和會議紀錄所見,雖然部份資深老師的教學目標清晰,學生學習重點明確,課堂設計有序,能結合電子教學,有效幫助學生持續學習,但有部份學科老師尚需加強運用評估資料回饋學與教。因此,學校需要培訓老師運用評估數據來掌握學生的學習難點。同時,為了進一步支援電子教學,下年度可將電子學習支援小組升格為電子學習委員會,強化各科推動電子教學的策略及實踐方法。教師發展組亦需繼續幫助個別老師了解個人在專業發展上的需要,從而作出專業成長的規劃,在教育專業上持續發展。
為了更有效率地支援學與教和校舍及資源管理等事務,下學年將整合「校務支援組」和「財務及資源管理組」,分別成立「總務組」和「財務組」。「總務組」由老師統籌,而「財務組」則由校長負責。 |